錦鯉作為一種優雅美麗的觀賞魚,已經風靡了全世界。關于錦鯉的身世許多人并不了解,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錦鯉起源于日本,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。因為,現在多數人飼養的錦里品種,如:大正三色、昭和三色等的確是由日本業者培育出來的。通過名稱我們就能看出來,大正和昭和都是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兩個年號。
錦鯉作為一種優雅美麗的觀賞魚,已經風靡了全世界。關于錦鯉的身世許多人并不了解,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錦鯉起源于日本,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。因為,現在多數人飼養的錦里品種,如:大正三色、昭和三色等的確是由日本業者培育出來的。通過名稱我們就能看出來,大正和昭和都是日本明治維新后的兩個年號。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也統稱這些觀賞鯉為“日本錦鯉”。但追根尋源,在大正和昭和時代前到底有沒有錦鯉呢?人們飼養錦鯉魚用于觀賞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?觀賞鯉到底發源于什么地方呢?
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出,觀賞鯉最早起源于中國,而且錦鯉的名稱也是由中國詩人最先命名的。中國是最早飼養錦鯉的國家。據《詩經》記載,周文王鑿池養鯉。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竭力主張發展池塘養鯉,他認為:“蓄養三年,其利可以至千萬,越國當盈。”在古代民間有“養魚種竹千倍力”的諺語。周代時,鯉魚已成為最名貴的食品之一,周宣王討伐獫狁獲勝,特以“包鱉臉鯉”大宴諸侯。《詩經》中也有“豈其食魚,必河之鯉”的句子。相傳孔子生一子,魯昭公賜孔子鯉魚,孔子為感激君主的賜予,為其子取名鯉,字伯魚。孟子曾說:“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,二者不可得兼。”南朝齊梁時代的陶弘景認為:“鯉為諸魚之長,為食品上味。”至2200多年前的漢代,池塘養鯉已經很盛行,從皇室到地主,都經營者養鯉業,并從自給逐步發展至商品性生產。漢朝中期河西走廊逐漸建立起來,隨著中國與中亞細亞各國商貿往來日益密切,鯉魚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養殖魚類。
南宋名將岳飛之孫岳珂所著《桯史》一書中記載:“今中都有豢魚者,能變魚以金色,鯽為上,鯉次之。貴游多鑿石為池,置之檐牖間,以供玩。”這里所說的金色的鯉魚就是現在觀賞鯉祖先。可見,觀賞鯉在中國的養殖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。
圖 金代雙鯉魚紋大銅鏡

圖 商代魚形魚器
唐朝陸龜蒙所作《奉酬襲美苦雨》:“層云愁天低,久雨倚檻冷。絲禽藏荷香,錦鯉繞島影。”黃滔《成名后呈同年》:“業詩攻賦薦鄉書,二紀如鴻歷九衢。待得至公搜草澤,如從平陸到蓬壺。雖慚錦鯉成穿額,忝獲驪龍不寐珠。”兩詩第一次提到了錦鯉的名字,也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錦鯉名稱的使用記錄。之后,中國的觀賞鯽與觀賞鯉用名開始分化,金鯽名稱繼續使用,并逐漸發展成為金魚,而金鯉的名字逐漸被錦鯉所取代。后世例證詩句層出不窮,比如:
宋朝薛利和在《西湖亭》一詩中:“雪鷗臥聽禪僧磐,錦鯉行釣客船。若比錢塘江上景,欠他十里好風煙。”蘇軾《水龍吟》詞中:“但絲莼玉藕,珠粳錦鯉,相留戀,又經歲。”
元朝滕斌《普天樂》中:“款棹蘭舟閑游戲,任無情日月東西。釣頭錦鯉,杯中美耘,歸去來兮。”李文蔚《破苻堅蔣神靈應》雜劇中:“是獨飛天鵝勢、大海求魚勢、蛟龍競寶勢、蝴蝶繞園勢、錦鯉花龍勢、雙鶴朝圣勢、黃河九曲勢、華岳三峰勢……”